超级品牌国际商务发展中心:坚定自信,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2024-01-23 0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第11次在新年第一节课上讲这样的话。

省级和省级以上领导干部座谈会的显著特征是以“关键少数”为对象,以“关键课题”为重点。今年是“十四五”工作的承上启下之年,党的十八大为什么把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作为主题,把推进金融发展向更高层次发展作为重点?

党的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勾画了宏大的蓝图,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背景。

近代以来,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从工业、贸易到经济发展的过程。回望过去,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个金融强国。“从小到大”的转型已经结束,而“从大到强”的转型却仍在进行之中,这一转型的进程是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为背景的,也是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为基础的。

金融被誉为“国之大者”、“国脉所在”、“一国核心竞争力所在”。我国正处于建设强国、振兴民族的重要阶段,金融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等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国家安全角度讲,当前,世界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

前进的道路艰难险阻,需要思维的引导。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是一套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对一系列时代问题作出了科学解答的理论系统。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我国的金融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时代问题。

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如果将其历史和理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最早在2019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的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这一理念。

到2023年底,习近平主席在总结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思考后,在今年10月份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八个坚持”这一坚定推进中国特色金融业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并第一次将打造一个强大的金融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金融强国是继教育、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强国建设后,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次强国建设。

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时隔两个多月,随着2024年的到来,伴随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省级部门的工作重心又一次转移到了金融领域。习近平主席在此次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是此次金融工作座谈会的“姊妹篇”,也是此次金融工作座谈会的核心内容。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八个坚持”,勾画了“三管齐下、三管方向、三管根本”的工作思路;指明了金融强国的六个关键和核心因素,指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制度建设的六条道路,对新时期、新阶段、新起点下坚持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习近平的前两次重要讲话,以及一系列有关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是其经济思想中的“财政篇”。

寻找《财经》一文的根源和源头,就是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方面去发掘它的内在逻辑。无论“金融强国”还是“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都是在新中国建国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的结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解读这篇文章,要抓住“两个结合”。

“咱们的社会主义怎么就不同了呢?为什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中国特色是根本,中国特色是两个统一”。特别是在金融方面,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是指在坚持和借鉴国际通行的金融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特色财政发展道路上的另一场大变革,具有更加广阔的历史内涵。在新时期文化和经济相结合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中,胡锦涛主席这次从“中国金融文化”五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不仅吸取了几千年金融文脉的精华,而且体现了现代金融的元素、理念和精神。也正因为如此,这次演讲被与会者形象地称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中的经济部分。中华悠久的文化底蕴,为中国金融强国的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

“八个坚持”是中国特色财政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矢”为“的”、以“两个结合”为“标”、以“道”为“点”的具体实践,是对中国特色财政科学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

“八个坚持”之首的“坚持中央对财政工作的领导”,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认识与总结。1997年至2017年间,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5届国家财政工作会议相继召开。2023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改名为“财政工作座谈会”。中央对财政工作的重视程度由“全国”上升为“中央”。党的领导,是一个政党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命脉,这是历史反复证实的。坚持这一原则,不仅保证了财政工作的大方向,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和制度优势向财政管理效率的转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和“发展为民”思想的根本依据。而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治必先利其民”、“民为本、本固邦安”等古老的哲人们的智慧更是熠熠生辉。金融资源一直是新时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社会的重要支持力量。在两会期间,提到农村金融时,胡锦涛主席关心地问到,“这些钱是否都用在了农民身上?”在中央财政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要做好“普惠”这篇大文章。坚持以人为本,一直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根本目标”。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痴心妄想症”,即“不通过生产活动而试图赚钱”。这也是对脱离现实走向虚幻的一次深刻警告。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十四亿多人的国家,只有把“饭碗”抓牢,把制造业做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扎实的基础。只有不断谋势蓄力,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谋得更大的空间。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其职责所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道是“农商之道通达,龟贝、金钱、刀布、布帛之钱盛”。

“把防范和化解风险,始终摆在财政工作的首位”。备豫无忧,是为国之道。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在忧患中成长,在忧患中壮大。推进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和能力的建设,必须以健全金融监管为前提,以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为着眼点。去年三月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的开幕仪式上,又提出了“牙齿带刺、棱角分明”、“横向到底、纵向到底”的金融监管要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法治为保障、以创新为主线、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以金融开放与安全为一体、以稳定为主旋律、以发展为导向、以人为本,“八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习近平在十二月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必须”,这是对新时期做好经济工作规律的深刻理解,是对新时期做好经济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比两篇文章,都是在探索和实践、理论总结和思想深化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深入,总结出了一些有规律可循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注重对规则的认识,他曾经用“庖丁解牛”的比喻来形容寻找规则的历程。而胡锦涛总书记再三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财政思想和财政工作”,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加强对财政规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不谈经济的人,是无法治理好这个世界的。”当今中国正进行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特色最鲜明的实践变革,而金融强国就是这场变革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从实践走向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的光芒照耀着中国特色的金融业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史无前例的探索和创新的道路,必然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们要信心十足,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让这条道路变得更加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