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提高中国国际品牌地位

2023-05-11 0

党的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建设,提高国际交流效率,使我们的国际发言权与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品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反映,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强调,要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把中国速度转变为中国品质,把中国商品转变为中国品牌。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进一步增强,必须加快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高品牌附加值的名牌产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国际话语权,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提高自身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自主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品牌文化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给品牌所在地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让我们意识到,对中国品牌进行文化定位,是中国品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促进中国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国际形象,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也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积累实力、争取主动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强化品牌建设,是推进企业高品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品牌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发展思路,加强协调统一,从品质、创新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品牌,加速推进中国品牌强国建设,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提升品牌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成功的品牌塑造和广泛的品牌传播将会对目标顾客产生持续的影响,并对其它人群产生持续的影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也将会随着品牌全球化的传播而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逐渐的改变。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原创、差异化、竞争力品牌,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立起一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品牌文化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情感感受,从而促进品牌的发展。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层出不穷,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许多中国品牌在创新、传承、质量、服务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品牌的数量、知名度等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品牌的发展水平上,我们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从一个品牌的大国走向一个品牌的强国,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二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25年,中国的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质量强国建设的目标也将更加明确。这对于我们提高中国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企业品牌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着力提高品牌知名度。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逐步走出西方审美文化的窠臼,挖掘东方审美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中华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品牌中。“国潮热”的兴起,许多地方品牌的崛起,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同时也说明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要深入挖掘品牌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将产品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将技术创新与品牌打造相结合,使品牌设计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使品牌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品牌故事更加生动。

打造品牌的核心能力。互联网的发展对品牌的口碑传播产生了成倍的影响,品牌的口碑传播是一种质量的口碑传播,品牌的口碑传播是一种质量的口碑传播,如果一个品牌的口碑传播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品牌的声誉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是中国企业占领本土市场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敲门砖”。加强品牌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高质量,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内在价值;要进一步发挥创新潜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要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要以优质供给、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使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要不断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四、健全品牌培育长效机制。放眼全球市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成功,除了本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强化政策导向非常重要。要建设中国品牌,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环境,搭建品牌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品牌企业的资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多管齐下。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市场监管、健全品牌价值评估标准、支持企业强化品牌保护与维权、依法打击假冒、侵权等品牌侵权行为,营造政府重视、企业争先、社会尊崇、公众信赖的良好环境。

来源:经济日报